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院报>> 2019年6月 第6期>> 正文

11.jpg

我院开展省内首例心腔内超声指导下室间隔射频消融术

来源:心内科 发布时间:2019-08-15 字数:1358

  近日,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陈良华教授团队在安贞医院龙德勇教授指导下,率先在山东省内开展第一例腔内超声指导下导管消融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该患者为61岁男性,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反复出现胸痛、黑曚,药物效果欠佳。

  陈良华教授团队通过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送入导管。在腔内超声构建左室模型,标测HIS束电位,并通过超声观测,寻找室间隔最肥厚部位,并以此为靶点消融(图1)。手术时间1小时,手术过程顺利。

  术前、术后的心脏超声监测显示(如图2所示),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差由术前102mmHg成功降为50mmHg,室间隔中上段最厚处由2.4降低至1.90cm,左室流出道内径由术前1.3cm提高至1.73cm。

  患者术后第2天正常活动,气短症状缓解,未出现胸痛、晕厥。该技术安全有效,创伤极小,风险低,成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治疗的新选择!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是常见的心肌病之一,其特征在于非对称性心肌肥厚,容易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安静时左心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阶差LVOTG≥30mmHg)。

  患者常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常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反复心悸,加重气短和胸痛;最为严重地是,严重低心排及可能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可诱发反复黑曚、晕厥甚至心源性猝死。通常梗阻越重,临床症状越重,预后也越差。目前临床上针对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药物治疗方面,主要包括β阻滞剂和地尔硫卓,但效果欠佳,且用药存在诸多禁忌。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室间隔酒精消融、外科手术切除、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等,各自存在缺陷。

  室间隔酒精消融通过导管将乙醇选择性注入间隔支动脉,诱发室间隔凝固性坏死,从而缓解左室流出道梗阻和减轻症状,但间隔支动脉存在一定的解剖变异,不是总与梗阻部位相匹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室间隔酒精消融的效果。此外,若乙醇向非间隔支动脉渗漏,则会造成严重和广泛的心肌坏死,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临床应用较多的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因创伤较大,从而限制了其广泛开展。对于合并猝死危险因素可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很多晕厥或猝死发生可能与左室流出道严重梗阻和低排有关,ICD治疗可能无效。

  鉴于上述治疗方法的弊端,国内外一直在开展针对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新的治疗方法的探索。新近国外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应用心腔内超声指导导管消融梗阻的室间隔可有效的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

  射频导管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的原理是:经导管释放的射频电流进入组织,使组织内温度升高,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在局部产生界限清楚的凝固性坏死,并很少破坏周围正常组织。

  射频消融术作为经皮介入技术,既避免了外科手术的大切口问题,又可在靶目标位置直接消融,不受间隔支动脉解剖变异的影响,减少了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该治疗方式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等优点,成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治疗的新选择。 

fmm3544.jpg

图1左图,腔内超声直观显示左室流出道室间隔肥厚部位,指引导管消融;右图,通过腔内超声构建左室和主动脉三维解剖模型,红点提示消融区域。

fmm3545.jpg

图2左图,术前心脏超声;右图术后心脏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