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理念 >>医院文化 >>医院人文 >> 正文

文化理念

医院人文

创业和育人

发布时间:2013-06-05 浏览次数:
字号:
+-14

  骆兆平长期担任山东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工作,是山东省耳鼻喉科学界的带头人,他言传身教,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付出大量心血。他在学术研究上作风严谨,精益求精。自50年代起多次发表学术论文。94年后患白内障,视力减退,便参与学生的科研项目研究,给予指导和帮助。其中有的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获得省医学科学进步奖。担任副主编的《耳鼻咽喉科学》教科书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科的创始人,骆兆平在他的一生中所写的 6本耳鼻喉科医学专著。不仅是省立医院,也是全山东,甚至全国的医学财富。

  弃文从医

  骆兆平1920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家境贫寒。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四个孩子艰难过活。他的中学时代是在著名的浙江秀州中学度过的。秀州中学不仅为中国培养出十个院士,还涌现出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以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扬名的朱生豪这样的大家。

  在中学,骆兆平打下了非常坚实的文学和外语基础。因生活困难,他一度寄居在亲戚家生活,也因此养成了小心谨慎,不爱张扬,淡泊名利的性格。在亲戚家平时吃饭的地方,到了晚上,简单收拾一下,就成了他睡觉的地方。每到寒暑假,校长都会安排品学兼优的骆兆平为低年级的学生补习功课,他靠着学校发放的津贴补贴自己的生活。

  高中毕业后,骆兆平考上了燕京大学新闻系,因为家里穷,无钱支付生活费,只能眼睁睁地放下燕京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同年,他考取就读了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因为学费低、离家近,且有亲戚在,吃住都不用花钱。 

  鲁迅曾经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弃医从文,而骆兆平却因为现实生活的窘迫弃文从医。不过,他并没有因此终生遗憾,因为他明白,医文从不分家。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医学和文学相距甚远,其实,二者是相通的。美国犹太族的精神病学博士亚瑟赛克勒说:“所有文化都是相辅相成的。在艺术领域里,我感受到的是情感部分;在科学世界中,我感受到的是智慧部分,这两部分都与人文学密不可分。” 

  骆兆平在上海医学院就读期间,培养了自己在医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兴趣,这些兴趣伴随他走过了一生。

  省立医院耳鼻喉科奠基人

  1949年,时任济南白求恩医学院长的方春望从仍在军事管制的上海专门请来一批医学专家,支援山东卫生医疗工作。与骆兆平一同来济南的,有校友张学衡、郭懋荣和郑元龙,还有他们的夫人,他们都是来自大上海,风华正茂的青年。因为走的时候比较匆忙,许多人连行李都没有带全,男着西装,女着旗袍,带着大上海的气息来到了山东济南,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骆兆平刚到省立医院时,医院只有一个日本医生负责耳鼻喉门诊,当时既没有专业医生,也没有专门的医疗器械。这年骆兆平才29岁,在上无老师指导,下无骨干医师的情况下,全靠自己拼搏承担华东国际和平医院耳鼻喉科专业重任,首先完善耳鼻喉科门诊,创建耳鼻喉科病房,同时还要承担白求恩医学院的教学任务,工作十分繁忙。
  在教学中,他发现没有专业教材,搞好教学工作有相当困难,学生也难以接受。当时国内没有一本中文耳鼻喉科专业参考书和教材。于是他开始编写教材。日以继夜,1951年翻译出版《耳鼻咽喉科学》(美W.W.Morrison教授著),成为解放后全国耳鼻喉专业的第一本专业书及高等教科书,填补了国内空白。全书共50万字,两年中再版三次。同年,他编写了《耳鼻喉科学》,由华东医务生活社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前身),这本书既为医学院校的专业教材,又可以做临床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