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理念 >>医院文化 >>医院人文 >> 正文

文化理念

医院人文

人文论道:医患双方皆为医学实践的道德主体

发布时间:2019-11-28 浏览次数:
字号:
+-14

  香港城市大学 范瑞平

  前不久,在由《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法学会、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学术论坛上,首次发布了《文明就医倡议(西安宣言)》(以下简称《倡议》)。

  该倡议构成了中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如《倡议》所提出的,医患双方乃是命运共同体,我们不应该只进行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学教育,还应该进行病人、家属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只有双方都做努力,才能达到医学实践和医学道德的美好彼岸。

  这一倡议首先凸显了中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那就是,确立医学实践具有双重道德主体(即医患皆为道德主体)、需要双重尊重的这一意旨。在人类医学发展的古典时代,医生家长主义占有统治地位。无论是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还是东方的“黄帝内经素问”,医生家长主义伦理观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医生应该按照自己的专业判断来代替病人做出决策、治疗疾病。意向是善良的,但结果却未必好。重要的是,这种医学伦理观忽视了病人也是道德主体,应该对自己的健康、福利具有发言权、决定权这些价值。现代以来,医学伦理学开始倡导病人具有自主权,强调知情同意原则。然而,这一发展有时则滑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只讲尊重病人,不讲尊重医生;只强调病人的自主权,不重视医生的知识和经验。在这方面,《倡议》特别加入了“尊重医护人员的生命与人格”和 “尊重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两条,彰显了双方均为道德主体,各有特点,应该相互配合的医学伦理发展方向。

  从中华文明的观点出发,就医之道应该是君子之道。在中华经典《中庸》中有一章讲到孔子的君子之道,告诫我们该如何合乎伦理地对待他人,也能对我们思考医学伦理的问题有所启发。“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中庸》第十三章)。孔子提倡的这一伦理之道就是在具体的人际关系的境遇之中要实行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例如,你想让你的孩子如何对待你,你就应该用那种方式来对待你的父母;对于医生来说,你要设想如果你是病人,你将希望你的医生如何对待你,那么你就用那种方式去对待你的病人;对于病人同理。本倡议确实包含了医患双重主体的意思以及应该实施双重尊重的医学伦理教育方向。

  此外,这一倡议提倡一种和谐精神,号召病人和家属“愿意与医护人员共抗疾病,同筑健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谐乃是中华文明特别推崇的一种宇宙深层节律,如同《中庸》所指出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庸》第十三章)。但要追求和实现和谐,需要人们诚信、诚明才行:“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第二十一章)。这就是说,“真诚”与“明白”最终是统一的,因为人的天性中包含着出于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的能力,所以能够学习,能够接受教育。但大部分人可能还需要通过教育才能达到真诚,即通过明白道理以后才能做到真诚。这就提示我们,医学伦理学教育一定要落到实处,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让病人和家属了解医学的事实和道理,知道医学失误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不能要求医生去做不合理的事情,更不应该使用不文明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是要真诚地宽容,真诚地守法。因而,本倡议加入了“包容失误,正确看待就医结果”以及“理性平和表达意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这样的号召,联系到我们今天的就医现实,确是有的放矢,合情合理。

  最后,这一倡议树立了一种积极的就医态度。在这方面,倡议特别号召大家“自觉自愿学习医疗知识,提升自身科学素养”。不少人以为,学习医疗知识完全是医务人员的事,与病人及家属无关。其实,不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不但无法过一个有益健康的社会生活,而且会在需要时无法进行有效的就医活动。例如,就医需要配合医疗,但如何配合,实在需要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医疗知识,才能配合得当。《倡议》提出“积极配合诊疗,有疑便问,多与医生沟通交流”,有就医经验的人都知道提问、交流的重要性。但能否提出有用的问题,能否同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但取决于医生一方,也取决于病人一方,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医疗知识的确是一个关键因素。

  最近同一位医生聊到儿科医生的情况,令人感慨。人们非常重视儿童的健康,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儿科医生任务繁重,工作紧张,待遇却不理想,儿科医患关系尤其紧张,以至于不少医生不愿从事儿科。如何解释这种矛盾的存在呢?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很多家属欠缺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医疗知识,肯定是其中一个显著的因素。小朋友一有发烧或拉肚子,就全家出动忙不迭地往医院跑,常常还会要求输液,甚至上抗生素,把医生搅得晕头转向。《倡议》所提倡的积极学习的态度,长远来看尤为关键。

  毋庸讳言,医生、医院在许多方面依然处于强势的地位,对于他们的医学伦理学教育以及持续教育的必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一点早已成为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然而,对于病人及其家属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则是一个新课题。文明就医倡议帮助人们意识到,不是只靠医务人员就能抵达中国医学伦理学的美丽春天。在这方面,需要医生、病人、家属共同地用心努力。

  (编辑 郝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