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媒体报道】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精研技术创新,畅通生命之河

信息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发布时间:2023-08-04 浏览次数:
字号:
+-14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血管疾病谱正在发生转变,被成为人体腹腔内“不定时炸弹”的腹主动脉瘤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中。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身负血管外科疑难危重疾病诊疗的重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立足专业前沿,以解决临床难题为导向,深入科研攻关腹主动脉瘤的疾病发生机制与治疗技术创新,从起跑到领跑,从理念、科研到实践,多次填补区域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不断提升微创治疗主动脉疑难危重病例方面的能力,为山东省及周边省市众多的危重病人筑牢生命坚实屏障。

  科研攻关临床难题

  精准体外开窗打通生命脉动

  腹主动脉瘤是临床中一种极其凶险的血管性疾病。一旦破裂,就会容易发生致命性大出血,短时间内直接威胁生命。有数据统计,约半数患者在到达医院之前会因失血休克而死亡;送医的半数患者中,能够通过紧急手术存活的也不超六成。

  省立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吴学君介绍,大多数主动脉瘤发病隐匿,一旦出现症状,即濒临破裂或已经破裂。幸运地是,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尤其是腔内治疗技术及设备的飞速发展,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腔内修复术逐渐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治疗办法。

  然而,创伤小、恢复快,但介入治疗也有它的“瓶颈”:对于复杂腹主动脉瘤病变,支架会不可避免地覆盖住相关脏器血管,影响血供而导致相应脏器的缺血、坏死。

  如何在充分隔绝动脉瘤的同时,确保各个脏器的血供,成为腔内治疗亟需攻关的一大难题。

  “如果经过计算和测量,提前在支架上人为开出一个‘窗口’,让血流能此流过,这样就可以保护重要的血管不被封堵,最大程度保留器官功能。”吴学君说,这就是所谓的支架“开窗”技术。

  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是科研浸润于临床的体现。作为较早探索复杂主动脉瘤腔内治疗领域的研究者,在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前沿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吴学君带领团队早于2015年就开始尝试内脏动脉区开窗-分支支架技术。

  在不断研究探索中,他们又将目光聚焦技术关键环节的改进,率先于省内先后开展了腔内胸腹主动脉瘤三分支重建修复术、四分支重建修复术等临床实践,填补了山东省内复杂胸腹主动脉瘤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拓展了复杂胸腹主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使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手段更上一层楼。

  充分利用现代医疗与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他们将3D打印技术引入临床治疗,精准复制动脉瘤,在可直视下全方位角度了解病变的解剖学情况,从而实现精准体外开窗。

21.png

  专注疾病发生机制

  推动早期筛查诊断机制落地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科研创新成为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身为医者,吴学君深知,疾病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因此,探寻疾病可能的病理生理规律,验证临床发现的因果关系,亦是团队科研工作的一大重点。

  吴学君坦言,当前医学对于腹主动脉瘤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目前研究发现其发生与吸烟、高血脂症、高血压、肥胖、动脉硬化等密切相关,年轻患者的发病多和遗传基因有关,而老年人的发病多和慢性炎症导致的血管退变、扩张有关。

  因为腹主动脉瘤的致命威胁来自其可能的破裂出血,专注于腹主动脉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团队也将目光聚焦那些可能抑制腹主动脉瘤生长而减少破裂风险的因素。

  “像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我们就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了,它可以抑制主动脉瘤的增大。”吴学君说,通过基础研究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刺激因素,就有希望通过靶点突破来实现早期的预防和干预。

  除去针对病因的预防,早期筛查也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的关键之一。

  吴学君介绍,腹部彩超可以迅速定性诊断或排除腹主动脉瘤,但是,目前国内多数尚未将腹主动脉筛查纳入常规体检。团队也希望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归集和整纳,推动腹主动脉筛查的推广,从而提升疾病的早诊早治水平。

  理念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是患者希望的开始。站在血管外科专业的制高点上,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将一如既往,聚焦与临床实践相关联的前沿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指南,持续推进临床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加速医工结合成果转化,血管外科疑难危重疾病诊疗贡献更多的“省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