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技术创新 走在前列】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利用内脏动脉四分支开窗腔内修复术救治慢性包裹性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

信息来源:血管外科 孔祥骞 编辑:医药卫生期刊中心 卢骁 发布时间:2019-08-07 浏览次数:
字号:
+-14

  近日,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成功利用内脏动脉四分支开窗腔内修复术救治一位慢性包裹性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

  故事梗概

  患者为73岁的老年男性,因“劳累后腰痛不适6年”入院,患者一直经受腰痛不适困扰,虽经多方诊治却没有缓解。在一次CT检查时,发现椎体前方有一个巨大包块,进一步的强化CT显示患者的腹主动脉(右肾动脉后方)有一个巨大的破口,血流向外冲击形成一个巨大的瘤样突起,直径达到6cm,且因时间长、瘤体大等原因,该包块已经侵犯椎体,导致椎体破坏。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均没有明确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在当地医院曾被诊断腹主动脉上段(脊柱-脾脏-胃之间)后方病变,恶性肿瘤累计T12及L1椎体。

微信图片_20190807095258.jpg

微信图片_20190807095301.jpg

微信图片_20190807095303.jpg

  患者入住我院后,血管外科科室负责人、主任医师吴学君将此病例在疑难病例讨论会上进行科室讨论。为排除结核、布氏杆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及风湿免疫性疾病,避免留下隐患,吴学君组织感染科、脊柱科、影像科、风湿免疫科、重症医学科、麻醉手术科、肿瘤科等多学科MDT。在充分完善检查、查阅PUBMED文献的基础上,初步诊断患者为慢性包裹性腹主动脉瘤破裂,疾病十分罕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隐匿性感染等因素有关,PUBMED上仅有57篇报道。

  因患者瘤体位置非常特殊,破口位于右肾动脉后方腹主动脉,与右肾动脉仅有5mm的距离,并且临近内脏动脉区各血管,从最上方的腹腔干动脉到最下方的左肾动脉仅有48mm。瘤体影响了整个内脏动脉区,手术过程中任何一根内脏动脉缺血都会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此类患者,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开放手术置换血管或者微创腔内治疗,但无论哪种手术对患者和医生都是一种挑战。因为患者年龄已高并进行过冠脉搭桥,其中一根桥血管还出现了狭窄。在与家属充分沟通交流后,科室确定为患者进行微创腔内治疗解除其病痛,手术由副主任医师董典宁责任组负责实施。鉴于病例的特殊性,为了保证在封闭腹主动脉破口的同时不影响肝脏、脾脏、肠道、双肾动脉的供血,董典宁几乎研究了所有可用的支架。在术前准备过程中,在吴学君的指导下,责任组医生仔细测量病变的每一处CT数据,包括肠系膜上动脉在腹主动脉上开口的钟点位、开口的大小、与腹主动脉所成角度等,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微信图片_20190807095310.jpg

微信图片_20190807095313.jpg

缜密的手术方案

  经过周密细致的术前准备,在吴学君的现场指导下,董典宁带领主治医师高培显、主治医师孔祥骞、医师李刚在东院复合手术室,利用体外预开窗技术为患者进行慢性包裹性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手术顺利完成,术中各内脏血管都得到满意重建,术中失血约200ml,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肝脏、脾脏、肠道、双肾、下肢缺血及血管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患者目前已康复出院。

微信图片_20190807095328.jpg

微信图片_20190807095331.jpg

微信图片_20190807095333.jpg

各内脏血管得到满意重建

  内脏的动脉重建和保留一直是主动脉疾病治疗的重点、难点。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从2015年开始,尝试内脏动脉区开窗-分支支架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等主动脉疾病,至2018年底共完成20余例手术。2019年至今,血管外科响应医院党委号召,积极提升主动脉疑难危重病诊治能力,在科室负责人吴学君的带领下进一步改进内脏动脉区开窗分支支架技术,截至目前共利用束径-开窗-分支支架技术实施6例保留内脏动脉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均取得满意疗效,提升了医院在微创治疗主动脉疑难危重病例方面的能力。此类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的腔内治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